本科生思政课
【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法润隆德 情牵山海——厦门大学实践队调研六盘山下法治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 点击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法治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七月的六盘山,绿意盎然,生机勃发。2025年6月22日至28日,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池骋带队的“法润隆德,情牵山海”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及暑期实践队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法治乡村调研与普法之旅。

调研期间,实践队员深入乡镇村落、田间地头,与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围绕林权改革、三权分置、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等关键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调研与普法活动,为隆德县法治乡村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

聚焦林权改革,探索法治乡村新路

隆德县地处六盘山区,是闽宁协作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当地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始终将法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实践队抵达后,首先与隆德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展开深入座谈,详细了解当地法治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政策落实及面临的挑战。

在财政局座谈会上,双方重点围绕隆德县财政支持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交流。工作人员表示,尽管县财政自给率不足6%,但仍全力保障法治宣传、司法调解等项目的资金投入。目前建成有宪法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并创新推出“积分超市”机制,通过村民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村规民约。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权属争议、保险覆盖不足等问题,财政部门正积极探索补贴政策,鼓励种植大户规范经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农业农村局则重点介绍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情况。目前,隆德县已完成48.68万亩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面积达11万亩,流转合同签订率达98.4%,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农业执法大队自2019年组建以来,累计开展普法宣传28场次,培训“法律明白人”和学法用法示范户431户,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法律意识。但执法队伍面临着人员编制不足、法律条文复杂等挑战,正通过每周例会学法、案例研讨、网络学习等方式强化自身建设。

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村民法治需求

深入基层是此次实践的重点。在红崖社区,实践队看到“银发经济”与法治服务相结合的生动场景,社区不仅设有老年饭桌、文娱活动中心,还定期邀请法律顾问开展普法讲座,针对老年人关心的赡养、财产继承等问题提供法律咨询。在赵楼村,“法官进村”“公安干警下基层”等创新调解方式已成为化解矛盾的重要力量,村规民约在遏制高价彩礼、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沙塘镇的走访过程中,当地的林地改革实践给实践队留下深刻印象。如张树村通过集体林地统一流转、集约管理,发展中药材种植、大棚养殖平菇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实践队员在田间地头向农户发放普法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解答关于林地流转、补贴政策等疑问,让法治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

丰富干部储备,强化法律机制保障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和法治隐患。如部分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老年人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土地流转中存在产权不清、合同不规范等现象;基层法治队伍专业人才短缺,法律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与当地干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博士团成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明白人”培训,完善产权交易平台,引入高校智力支持,推动法治宣传与乡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同志笔下的豪迈诗篇,曾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如今,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隆德县正朝着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砥砺前行。从东南之滨,到西北山塬,此次隆德之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法润隆德,情牵山海”实践队不仅见证了闽宁协作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更深刻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对法治进步的迫切需求。未来,实践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对策建议报告,为隆德县法治乡村建设贡献厦大智慧,让“法润隆德”的种子在六盘山下生根发芽,推动“山海深情”在法治护航的乡村振兴路上接续传递。



图|罗卓亭

文|陈雪蕊

责任编辑|侯佳君

审核|刘晓峰 池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