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思政课
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圆桌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数:

10月19日上午,来自14所高校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学者齐聚厦门大学囊萤楼,举行“名师圆桌会”。圆桌会由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厦门大学)负责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石红梅教授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郭凤志教授、杨志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慧芳教授,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柴艳萍教授,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柴素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余新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褚建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建军,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路世传副教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中义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岳爱武教授,福州大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舒展教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丁菁教授,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庄三红副教授、黄佳佳副教授、邱丹文等参加圆桌会。

(圆桌会嘉宾合影)

与会专家学者们结合各校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交流思政课教学的经验与思考:

一是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设计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设计应采用“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理念,打破学段壁垒。各学段要分别“守好一段渠”,完成好各自的使命担当,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同时要“同唱一首歌”,彼此关照、相互衔接、协同并进。

二是融通科研与教学,提升思政课理论深度。讲好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科研可以为教学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撑和最新的知识内容。而教学实践则能为科研提供丰富的素材和问题导向,通过教学反思和激发新思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能够帮助教师打造出更加具有理论性和思想性的课堂,真正提升学生的“抬头率”。

三是建设区域联盟协同,拓展思政课教学新格局。与会专家学者谈及福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盟的建设情况,肯定了联盟在整合全省高校资源、构建思政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方面发挥的作用。联盟通过举办“手拉手”备课会、常态化教研活动、师资培训,有效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区域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借鉴。

四是立足“技术赋能”,促进思政课教学数智化。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所高校积极探索AI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需要始终坚守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持续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之道。探索建设“数据库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智慧生态构建”的立体化数字思政体系,即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桥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程,进一步推动学生从课堂的被动参与者转化为主动建构者,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五是创新教学形式,推动思政课迈向“社会大课堂”。与会专家谈到“微电影教学”模式。拍摄一部思政课微电影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确定主题、剧本写作、角色揣摩、表演录制、剪辑配乐等全套工作。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也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体悟。还有专家介绍了“大思政课”与数智思政建设相结合的做法,通过组织师生开展实践调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良好融合。

(圆桌会现场)

本次圆桌会凝聚多方智慧、汇聚实践成果,集中展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前沿探索,既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夯实了协同育人、资源共享的思政课建设共同体基础。作为凝聚共识、协同创新、引领发展的核心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厦门大学)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与桥梁纽带双重作用,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深化跨校协同创新,为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文:韩佐艳 图:庄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