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暨“马克思主义论坛”第410讲在囊萤楼110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周嘉昕担任主讲嘉宾,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思想启发的讲座。活动由学院教师陈铮主持,硕博研究生积极参与此次学习。

周嘉昕教授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核心,从文本传播史、时代背景与理论语境、文本结构三重维度展开系统性解读。他首先梳理了《手稿》自20世纪30年代公开后的传播历程,揭示了《手稿》背后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并强调其“未完成性”特质为当代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其次,通过回溯马克思写作《手稿》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语境,周教授详细剖析了《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黑格尔辩证法、需要等问题的研讨的具体指向,使这些颇为费解的讨论在与同时代的理论家的对话中具象化、清晰化。最后,周教授聚焦文本内在逻辑,逐层解析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到“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框架脉络,指出青年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已经在《手稿》中不自觉地开始了对人本主义哲学批判的解构,从而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整场讲座以风趣的语言风格,在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中激活经典文本的当代生命力。

讲座结束后,周教授与在场师生围绕“如何阅读经典原著”“为何在数字时代仍需坚持文本细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针对学生提出的“原著晦涩难懂”的困惑,周教授建议:要善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经典文本,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在经典中汲取回应时代问题的思想资源。

陈铮老师在总结中表示,周教授的讲座不仅展现了《手稿》的学术魅力,更示范了“回到马克思”与“走出马克思”相结合的文本研究方法,并鼓励同学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激活理论的生命力。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陈铮
文:林欣玮
审核:林密
责任编辑:刘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