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我院邀请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院、“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委托课题首席专家贺东航教授在囊萤楼302会议室作了题为“解析中国改革路径的学术语言:从增量主义到制度集成的理论建构与写作技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石红梅教授主持,学院教师、硕博研究生积极参与了此次学习。

讲座伊始,贺东航教授便围绕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化表达这一核心,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案例,提出了“增量主义改革”与“系统集成改革”两个关键理论框架。在阐释“增量主义改革”理论建构时,贺东航教授指出,这一理论主要适用于描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小步推进、风险规避、决策简化、依赖经验,理论来源借鉴自公共管理领域,生动地诠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逻辑。而“系统集成改革”则用于描述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新阶段,它强调顶层设计、制度整合、统筹协调,涵盖政策集成、治理结构集成、资源配置集成、流程优化集成等多个层面,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效回应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挑战。

在学术写作与理论表达方面,贺东航教授也给出了诸多实用建议。他强调要避免宣传性语言,采用客观、中立、学理化的表述方式,重视案例支撑,用具体历史事件或政策文件为理论建构筑牢根基,确保文章内部具有清晰的逻辑链条,满足结构性连贯性要求。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贺东航教授鼓励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引入政治学、公共管理等理论资源,深入钻研党史、文献,增强解读能力,坚决反对空泛口号式写作,积极倡导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创新。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互动环节中,贺东航教授鼓励师生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在场师生踊跃发言,贺东航教授对老师和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耐心的解答,鼓励他们热爱学术,怀揣好奇心并保持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广泛阅读书籍、钻研材料,拓宽知识储备。在遵循学术规范写作的基础上追求突破,逐步形成个人研究风格,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石红梅教授对贺东航教授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诚挚感谢,并总结此次讲座为在场师生提供了理论建构的优秀范例,为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指明了前行方向。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将把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成长。
图|南佳玥
文|南佳玥
审核|石红梅
责任编辑|刘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