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马克思主义论坛第427讲: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 点击数:

9月19日下午,我院邀请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亚光教授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征”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主任周雪香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及硕博研究生积极参加。

讲座伊始,纪亚光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偶然生成的政治话语,而是中国追求现代化进程中自然演进的历史结果,因而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也具备坚实的现实逻辑。它不仅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与理论总结,更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纪教授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脉络,概括为“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三个阶段,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几代仁人志士不懈求索中逐步形成的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其历程经历了“照搬—借鉴—赶超—超越—引领”的演进,最终走向自信自强。

纪亚光教授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更高的挑战。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重心也由“做大蛋糕”转向“分好蛋糕”,这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进一步强调,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应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正是这一制度优势的体现。这一内在逻辑再次明确了我国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方向。

纪亚光教授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演变及其鲜明特征。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呈现出“集大成”的文明意涵,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人类文明形态。他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非被动的选择,而是主动进行理论创新并关注世界发展,是追求“第三新文明”的自觉选择。总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深厚的历史底蕴,融汇中西文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自信的本质特征。

在互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就加强标识性概念研究及其对中共党史与党建领域的重要性等问题与纪亚光教授展开探讨。纪教授指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等概念应坚持“言必有据”,既要注重史料挖掘,也要关注概念演进的学理分析,避免泛化的理论阐释,同时强调尊重事实、不拘泥于固定范式。本次讲座兼顾历史视野与现实关照,内容深入浅出,引发在场师生的思考。

周雪香教授对纪亚光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指出,本次讲座对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内涵特征展开深入解读,为理解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对于深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启发。

图|朱晓阳

文|沈心月

审核|周雪香

责任编辑|刘玉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