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马克思主义论坛第428讲暨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1日 点击数:

为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与创新路径,9月29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428讲马克思主义论坛。本次讲座特邀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张再林教授担任主讲,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展开深度阐释。讲座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有奎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院长徐进功、党委书记石红梅,其他班子成员、党委委员,以及学院师生参加本次学习。

讲座伊始,张再林教授以近期社会文化思潮中的现象为例,批判了将中西文明关系简单化、虚妄化的“西人中源” 、 “文明自我迷信”等错误倾向,强调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建立在理性认知与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他指出,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实现其与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结合的重要前提。张再林教授从中华元典《周易》的“生生之谓易”切入,系统阐释了以“生”为核心的传统生命观。他 强调 ,与西方哲学“我思”的认知传统不同,中国哲学更注重生命的延续与身体实践。 同时他 引用《周易》“君子见机而作”及老子“持满戒盈”的思想,并以禅宗“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的平常心故事及二程轶事,揭示了中国哲学反教条、重实际的精神特质。

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时,张再林教授聚焦于“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他回顾了毛泽东同志立足国情,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推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事求是”原则在新时期的辉煌实践。这些成功探索,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权之辨”、“注重实际”等智慧的高度契合。张再林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关键在于激活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精神基因,并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融通,从而实现“守正创新”。

讲座最后,张有奎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张再林教授带来的深刻启发,并强调在当下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真正的文化自信,保持开放意识,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层次的会通而非简单比附,他勉励在场师生,要深刻领会“从实际出发”的深远意义,在研究与实践中秉持“求是明德、守正创新”的院训精神,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俞陈缘

文|周若瑶

审核|张有奎

责任编辑|刘玉敏、江春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