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上午,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开幕。大会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王日春、中宣部理论局局长陈启清、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届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共设立11个分论坛和3个高端专场,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国际学者以及国内400多位学者与会。我院张有奎常务副院长、林密副院长和吴茜教授应邀参加大会,并做分论坛主题发言。


开幕式上,举行了《马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十周年成果发布。《马藏》工程是以顾海良教授领衔、由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实施,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文献进行汇集与编纂,以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部较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总汇。截至目前共出版23卷,共计1420多万字。
本届大会下设十个分论坛和三个高端对话专场。三个高端对话专场分别是: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现代性;二中国共产党与全球治理秩序;三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会国内外专家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文明问题的基本立场,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整体论、普遍联系的系统观、矛盾分析的辩证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球扩张与文明冲突批判;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史脉络和成功密码的研究思考;“两个结合”方法论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对中华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五个文明”统筹推进的文明新进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对全球文明发展出路的中国方案,倡导一种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超越文明冲突论;以及由物的依赖性文明加速转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明、工业文明发展演进至数字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多样性深度融合的人类文明发展前景和世界意义。
张有奎常务副院长发言的题目是《现代化的多样性:内在理据和重大意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考察》。他提出,现代化的多样性之内在理据有五个方面:国情的差异性是现代化的多样性之基;主体的自主性是现代化的多样性之魂;文化的异质性是现代化的多样性之根;历史的进步性是现代化的多样性之旨;技术的迭代性是现代化的多样性之径。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走自主发展的道路,破解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它不仅彰显了各国探索现代化路径的主体性与文化根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越依附、实现自主现代化的理论启示与实践范例。吴茜教授发言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统摄,同时庚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中孕育而生,是一种整体性文明、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文明。
在为期两天的会程中,中外参会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人类文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内容深刻、讨论热烈的观点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关键议题上普遍达成共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这个命题的学理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文|吴 茜
图| 聂嘉琪
审核|张有奎
责任编辑|刘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