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邹广文教授做客南强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点击数:

2025年10月27日下午,厦门大学南强学术讲座第1377讲暨马克思主义论坛第432讲在囊萤楼302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哲学系邹广文教授以“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建构”为题,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的学术讲座。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有奎教授及学院部分师生莅会学习。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有奎教授为邹广文教授颁授“南强学术讲座”纪念牌

讲座伊始,邹广文教授围绕“文化主体性”这一核心命题,从主体、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三个层次展开系统梳理。他指出,“主体”是人的存在本质,“主体性”体现人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文化主体性”则是二者在文明实践中的升华,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保持自我认同、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根本依托。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双重背景下,邹广文教授深入探讨了文化主体性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哲学新问题,他提出,AI技术在提升文化传播效率的同时,可能导致文化生产的“算法同质化”,需警惕技术工具对人文精神的消解。他呼吁,在利用AI赋能文化创新时,必须坚守文化主体性,以人的价值为核心,避免技术理性对文化多样性的侵蚀。

邹广文教授认为,推进文化主体性建设需把握传统、现代、未来三重维度的辩证关系。要以“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抓手,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主体性的“根与魂”,需在创造性转化中筑牢文明根基。同时,需立足改革开放实践,以“道路自信”支撑文化自信。他以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的论断为例,说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离不开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未来,要在技术革命与文明演进中实现文化超越。他提出,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文化创新需坚持“守正创新”,既保持对传统的敬畏,又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构建面向未来的文明形态。

会场气氛热烈,师生满座

张有奎教授在讲座总结环节中表示,邹教授的讲座以宏大历史视野贯通古今,从哲学原理到实践路径层层深入,既厘清了“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脉络,又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尤其对青年学者如何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具有深刻启发。


文|程子函

图|卢一丹

审核人|张有奎

责任编辑|刘玉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