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朱东波:因地制宜发展福建海洋新质生产力(《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4日 点击数:



海洋蕴藏丰富资源与潜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蓝色动能”。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省份,福建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优势。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特别强调:“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福建正锚定“海上福建”的建设目标,“向海求新”“依海图兴”“耕海谋强”,加快推动福建从海洋大省蝶变为海洋强省。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新质生产力具有新形式、新内涵、新特征,代表海洋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相较于传统海洋生产力聚焦海洋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对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新领域的探索与挖掘,强调以海洋科技创新带动海洋产业创新,同时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进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并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如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壮大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发展海洋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然而,面对全球海洋竞争加剧新格局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挑战,福建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发展也面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海洋产业结构亟需优化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等现实困境。尤其是在当前“十四五”规划收官、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因地制宜发展福建海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福建建设新篇章的迫切任务。

一、加快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新增长点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福建海洋科技创新正面临研发投入不足、高端领军型科技人才欠缺等难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丰富海洋资源和良好创新基础,加大海洋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福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和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增长点。一方面,综合发挥产业补贴、金融支持、财税引导等政策效能,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海洋通信与导航、深海探测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科技前沿高新领域,并协同海洋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如依托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开发。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培养海洋高科技人才,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如通过设立海洋科技人才专项基金、建设海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方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涌向福建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在具体创新领域方面,福建可依托丰富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海洋药物与技术研发,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并创新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加快福建乃至全国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完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资海洋大数据、云计算、海洋智能等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信息服务的数智化水平。另外,特别注意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新载体

海洋产业是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当前福建海洋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性作用尚不凸显以及未来产业赛道布局有待细化等问题明显。为此,需要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向,加快建设福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首先,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绿色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增进传统海洋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如大力推广和应用智能化养殖技术和远洋渔业装备,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加强船舶制造和航运服务的协同发展,提高海洋运输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培育并壮大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加大对新兴海洋产业投资力度,推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最后,前瞻布局适宜未来海洋产业发展。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依据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部署要求,结合福建沿海地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适宜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福建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海洋产业发展。

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绿色海洋生产力

海洋新质生产力既是蓝色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福建海洋新质生产力、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福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一些地方海水养殖污染、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等挑战。为此,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紧海洋环境监管等措施,掌握海洋环境实时情况,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持续性。如增强对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优化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方式,建立全时段全方位全流程的海洋环境监管体系等。鼓励沿海或近海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海洋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污染,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循环利用率。如合理勘探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等,推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海洋资源的附加值。同时,注意运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数字媒体手段,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四、深化推动对外合作与交流,拓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新空间

开放性、国际性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福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福建应依托作为国家对外开放重要地区、“海丝”核心区等对外定位,以及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地区、东南沿海重要省份等区域定位,加强与其他省份或国家的经贸合作,畅通不同国家或省份之间资源要素与产品自由流动,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推动高质量要素向福建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聚集,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深化与其他省份在海洋产业、海洋科技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加强与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协作与海洋技术交流,共同打造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合作示范区;深化与台湾地区在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科技等领域协作,推动两岸海洋经济融合共享发展。另一方面,搭建国际海洋合作与交流平台,强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其他海洋国家的经贸往来,拓展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空间。继续推动与东南亚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渔业技术交流等方面合作,以及与欧洲、美国等在海洋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承包等方面交流。另外,主动参加并引领制定体现沿海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国际海洋规则,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加强与国际海洋组织合作,共同应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全球性海洋问题。


(作者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项目“把握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机遇”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载于2025年2月25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