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1日,“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第六届中韩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及当代阐释、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韩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来自韩国国立木浦大学、国立庆尚大学、建国大学,以及中国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理论动态》杂志编辑部、东南学术杂志社、学术研究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中韩两国6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讨论。
厦门大学副校长吴超鹏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它科学解释世界的思想穿透力和指导改造世界的理论引领力。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要求理论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重新审视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韩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姜信俊教授回顾了马恩经典著作在韩国的传播历程,着重介绍了由其组织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韩文版)的出版工作,总结了韩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编译领域的阶段性成果与主要经验,并展望韩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充分肯定韩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突破与发展韧性,介绍中国学界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最新成果,回顾了“中韩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的创建历程及学术贡献,强调这一国际学术平台在构建跨国界对话机制、深化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有奎教授从现代化多样性视角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和标准,现代化展现出来的多样性是由各国的国情和历史境况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结果。

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韩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李熙珍研究员、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韩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金勋教授、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吉林大学白刚教授、韩国建国大学金成玟教授、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南京大学蓝江教授、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郑九铉教授、中山大学张笑夷教授、韩国国立木浦大学林春城教授、兰州大学谢亚洲教授、华侨大学薛秀军教授、厦门大学王时中教授作大会发言。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进功教授主持开幕式。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进行大会总结。

本次会议还增设了青年学者论坛。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石红梅教授主持并总结发言。来自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们进行了学术交流。

通过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当代资本形态的深度裂变,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互文性研究,已然成为中韩学界展开跨语境批判性对话的思想枢纽。以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理论坐标审视21世纪资本主义的复杂症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新生命力的共同求证,更是对东亚现代化道路等重大命题的协同探索。

本次会议体现了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时代高度,共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增进了中韩学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理论对话的机会。
(文:高晟贺;图:庄华)